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寒风凛冽、绵雨不断,很多人可能正蜷缩在温暖的被窝中,但在贵州瓮马铁路六标施工现场,一场无畏的战斗正在进行。12月11日凌晨1点半,经过项目团队40分钟的紧张施工,这座全线唯一跨铁路的非对称钢盖梁结合柱成功落位,标志着这一重大工程的第一个难关圆满突破。
由于施工环境复杂,时间紧迫,这次施工作业面临着仅有120分钟的天窗点和有限的作业空间。为确保工程顺顺利利地进行,第七分公司党总支在第一时间做出了积极响应,项目团队迅速行动,进行超前规划,改变常规施工工艺,确保施工组织、资源配置及安全管控方面做到万无一失。为了确认和保证现场施工的有效性,他们组织了多次专题会议,精心制定了每一个细节。
在40分钟的吊装过程中,项目团队分成了现场指挥组、技术上的支持组、安全防护组等10个小组,总人数超过120人。能想象,夜晚施工现场的紧张氛围,工人们挑灯夜战,一分一秒争分夺秒,确保钢盖梁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被精准吊装到位。
“在吊装过程中,钢盖梁到位后的距离沪昆铁路接触网仅有2.49米,安全风险极大,因此施工难度也随之提升。”项目工区长邱云星表示,公司充分的利用了BIM技术,确保吊装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控制之中,关键工序的完成都被严格限在120分钟内。
稳瓮马铁路6标的1号大桥坐落于姜家坪隧道出口,它的建设对于全线工程有着非凡的重要性。桥梁全长160.68米,跨越沪昆铁路,倾斜角度达20度,面临的技术挑战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加。项目团队在施工展开前进行了多次技术培养和训练,强化资源配置,优化作业流程,确保每一位作业人员都能够熟悉自己的角色与责任。
对于此次吊装施工所采用的技术,贵州瓮马铁路南北延伸线有限责任公司和指挥部都给予了格外的重视。他们组织设计单位和实施工程单位多次展开安全风险评估,为确保吊装的安全,最终决定使用500吨履带吊,采用顺时针旋转125度的方式精准对位。通过与铁路沿线建设部及工务部、供电部的紧密合作,施工顺利开展。
在计算与设计的基础上,项目团队还首创使用L型120吨钢盖结合柱梁,他们为了应对大重量、大跨度的挑战,采取了精确控制的工艺,确保在吊装过程中不发生意外。通过高精度激光红外线对准工艺,这次复杂的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不仅顺利完成,还为贵州桥梁未来的铁路施工创造了宝贵经验。
瓮马铁路南北延伸线的开通,将极大完善贵州省的铁路网络,增强与既有川黔、沪昆、黔桂铁路之间的联系,形成有力的区域经济拉动。项目的成功不仅是桥梁集团在铁路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是他们勇于创新、迎接挑战的生动证明。正如项目经理谢永福所说:“这次成功的吊装,为贵州的铁路建设积累了经验,未来我们也将更有信心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
随着瓮马铁路的不断推进,贵州的交通事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架起更加便利的交通桥梁,将为沿线的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能预见,未来的瓮马铁路将成为贵州省又一张亮丽的名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