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所处行业为精密结构件制造业,具体面向的下游应用行业为动力电池行业和汽车行业,目前产品主要使用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电池精密结构件的制造,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领域等。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于制造业下的金属结构制造分类(分类代码3311)。
精密结构件是指具有高尺寸精度、高表面上的质量、高性能要求等特性,在工业产品中起固定、保护、支承、装饰等作用的塑胶或五金部件,并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具备可连接性、抗震性、散热性、防腐蚀性、防干扰性、抗静电性等特定功能。精密结构件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下业包括锂电池、汽车、储能电站、通讯设备、机电设施、航空器材、高速机车等对结构件的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精度有严格要求的领域,运用产品大到航天飞机、军工机械,小至家庭用具、电子配件等,就不同应用领域的精密结构件而言,其功能、特性、外形、成本等亦有较大差别。公司目前生产的精密结构件具体应用于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在内的电池行业、汽车行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在全世界内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欧洲和北美市场,政策的强力推动和消费的人对环保出行方式的偏好变化,共同促成了这一行业的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其中,纯电动汽车因零排放和较低的运营成本而广受欢迎。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约683.6万辆,同比增长16%。国内市场,得益于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花了钱的人环保和节能车型需求的增加,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呈现出了持续的增长趋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492.9万辆和494.4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产量增长30.1%,销量增长32%。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技术体现点之一,在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中占比较高,新能源车产业的持续增长有效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迅速发展。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200.6GWh,同比增长40%;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346.5GWh,同比增长15%。
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包括铝壳或钢壳、盖板、连接件等,是锂电池的主要构成材料之一,主要起到传输能量、承载电解液、保障安全性、固定支承电池等作用。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而迅速扩大,又由于新能源汽车需要的是大功率电能,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使用上百个电芯串并联以保证能量的供应。由此来说,一般单个动力电池结构件的市场价格是传统便携式锂电池结构件的几十甚至上百倍。受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发展影响,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市场空间亦同步持续增长。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化、可再生方向的转型,储能技术成为了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要素之一。储能电池,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快速充放电能力,已成为储能领域的主力军。为促进我国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7月,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实现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2022年以来,储能电池产能布局加速,消费、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如CATL、LG、亿纬锂能300014)等公司,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如特斯拉等公司均积极布局储能锂电池各环节业务。另外,海辰储能、瑞浦兰钧、亿纬锂能、天合储能、远景动力、海基新能源等相继发布大容量储能电芯。根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调研统计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116GWh,同比增长41%,预计2024年全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超240GWh,其中电力储能将成为2024年增长最主要驱动力。
汽车工业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之一,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随着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根据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6月全球汽车销量4,386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中国汽车销量份额为32%。国内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6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
汽车结构件作为车辆的基础组成部分,其设计、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革新,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安全性、效率和用户体验。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着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加速前进,汽车结构件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未来。
公司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储能电池精密结构件、消费类电池精密结构件以及汽车零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便携式通讯电子产品、电动工具、储能电站等众多行业领域,总体面向多行业客户服务,不同行业的周期性、季节性不尽相同,整体来看,精密结构件制造行业未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公司经过二十八年的发展,已成为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行业具备影响力的企业。公司客户涵盖全球知名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汽车制造企业,如CATL、中创新航、LG、松下、特斯拉、Northvolt、ACC、三星、亿纬锂能、欣旺达300207)、蜂巢能源、力神、海辰储能、瑞浦兰钧、远景动力、广汽集团等。随着下游客户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以公司为代表的服务于业界领先客户的第一梯队企业的订单量、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亦将呈增长趋势。
公司充分利用并实现了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和汽车结构件的技术融合,既通过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生产掌握了高安全性、高精密度的生产工艺,又通过汽车结构件的生产具备了大型结构件的生产设备和开发条件。在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领域,公司具备突出的研发技术实力,并已形成较大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占据了领先的市场地位;未来随着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并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和深厚的优质客户资源积累,公司此部分业务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我国精密结构件制造业管理体制主要为国家宏观指导及协会自律管理下的市场竞争体制,各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不定期发布行业政策对本行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公司是一家电池精密结构件和汽车结构件研发及制造企业,经过二十八年的发展,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电池精密结构件和汽车结构件研发及制造商。公司产品主要分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储能电池精密结构件、消费类电池精密结构件以及汽车零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便携式通讯电子产品、电动工具、储能电站等众多行业领域。公司坚持定位于高端市场、采取重点领域的大客户战略,持续发展下游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消费电子产品便携式锂电池行业的领先高端客户及知名客户,已与CATL、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力神、海辰储能、瑞浦兰钧、远景动力等国内领先厂商以及LG、松下、特斯拉、Northvolt、ACC、三星等国外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报告期内,公司一直专注于精密结构件研发及制造领域,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的研发模式以下游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一方面,在与客户的日常合作过程中,融入客户的供应链,与客户技术部门同步沟通,深入客户的产品研发、试产、批量生产等全过程,通过与客户相关部门的全程同步反馈,将客户的意见纳入研发全程,共同确定产品的技术和设计方案;另一方面,主要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前瞻性地把控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产品制造、产品工艺、产品性能等开展主导性的先发研究。公司基于通用技术和产品平台,通过跨部门组建联合开发团队,实现快速有效的研发。
交互式研发模式主要应用于公司与客户就传统领域新产品开发的合作中,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与客户持续就需求和技术可行性进行沟通,将客户意见纳入公司的产品研发过程,在产品研发的全部环节实现人员、技术、信息的全程对接和反馈,确保产品完全符合客户的技术要求。
动力电池结构件等领域,公司亦积极开展自主研发。由于目前动力电池的若干技术仍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公司与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厂商直接合作,开展技术创新,重点解决动力电池安全性、可靠性和轻量化问题,具体研发方向包括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及一致性、耐高低温性能、耐高压防渗漏性能、大容量及高功率性能等。
公司通过长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经验积累,累积了一系列成熟的通用技术和产品专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动力电池结构件和汽车结构件的技术平台,能够针对新客户以及新式样和型号的产品等进行快速设计、研发和投产。公司技术起源于便携式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在逐步掌握汽车结构件技术后,基于便携式锂电池和汽车结构件分别的技术基础,通过便携式锂电池结构件的精密技术与汽车的大模具开发环境交叉融合,成功进入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领域,并建立了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技术平台,针对不同客户需要研发新型的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产品。
公司基于已经掌握的通用技术和模块,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只需针对具体的产品进行专用技术的开发,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避免了重复开发,提升了产品成熟度、可靠性和研发效率。
公司采用以项目为核心、矩阵式的项目管理模式。各具体研发项目由研发部门领导,跨部门组合成联合研发团队,在产品研发的早期阶段,各部门分别针对产品的技术、品质、生产工艺等指标提出意见,在产品设计早期就有效避免了后续生产等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极大提高了产品研发效率和方案成功率。
公司研发部门完全贴近市场,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各部门同时参与和跟踪多个研发项目,可根据各项目进展的不同进行有效的人力、物力资源调配,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公司研发资源的使用效率。
公司采购流程由ERP系统进行管理,公司所需主要原材料均由公司采购部统一进行采购,采购部负责所有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及采购控制等职能,公司总经理或其授权人负责合格供应商的批准及采购合同和订单的审批。
公司对签约供应商的原材料来源、生产能力、采购能力、设备、以及自身的供货能力等均有严格的要求,并针对现有供应商制定年度考核计划。公司主要关注供应商产品的保障能力以及采购渠道,在供应品质、交货期、价格及服务管理等方面通过评审程序对其进行分级和考核。
为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公司对主要的原材料如铝材、铜材、钢带、塑胶等通过集中谈判,签订长期框架协议进行采购,每月根据生产计划分批下单。随着采购规模的扩大,为确保供应商在产品质量、响应速度和产品报价等方面符合公司生产计划和工艺要求,对于某一类别的铝材、铜材,公司往往有多家认证供应商。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对供应商进行动态筛选和淘汰,同时引入新的优质供应商,以确保公司原材料的品质,有利于提高公司材料采购方面的议价能力,保证公司材料采购的低成本。此外,公司还与部分关键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商签订独家供应协议,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帮助公司维持技术领先态势。
公司每年年初制定大额物资年度采购预测量,同时根据客户临时增加的订单安排生产计划,合理确定各种原材料的采购规模,与选定的供应商签订合同,下采购订单。公司要求选定的供应商确保在该年度中不随意调高价格标准;同时亦确保其能够根据公司提供的备货信息,进行滚动备货,以满足公司生产所需。上述措施确保了公司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供货渠道的稳定,降低了原材料采购风险。
在具体采购执行过程中,公司与合格供应商签订采购框架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根据上述协议,在每次采购时,公司通过电子邮件及传真将有关原材料、零件等采购订单或合同发送至相应供应商,供应商进行确认后采购订单成立,之后进行备货、送货、检测、签收等程序。由于公司所生产的精密结构件以定制化生产为主,公司整体上根据销售订单安排生产计划、采购原材料。
对于少部分原材料采购,公司与供应商采取到款提货的付款模式;对于大部分材料,一般采取货到付款的模式,付款周期集中在月结45-90天之间。
公司实行精益化生产,建立了国际品质标准的完整生产体系。公司拥有经松下、三星、LG、CATL等国际一流厂商认证的先进生产平台,及包括日本进口的全自动连续拉伸机、日本山田精密高速冲床、旋转式机械手、精密气动冲床、复合材料摩擦焊接设备、激光焊机、精密注塑成型机、数控加工中心及精密冲压配套体系等在内的全套精密制造设备。公司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以国际标准执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严格控制产品品质,确保符合国际一流厂商的标准。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生产部门负责产品的生产流程管理和现场管理,品保部和生产部对关键质量控制和工艺控制点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实施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监督及生产质量的评价工作,全方位的产品检验和质量跟踪确保了公司的产品品质。
公司根据客户的订单量安排产能,对于部分工序进行委外生产,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保持相对合理的库存。公司采用的柔性生产线,可针对不同产品的工艺特点进行生产线流程的动态配置,调整不同型号产品的产能,有效适应精密结构件产品订单多种类、多型号的特点。公司根据产品工艺特点进行的生产线设计,保证每个工序环节保持同步的生产效率,避免因工时不平衡造成产能浪费。
公司产品具有品质要求高、产品种类多、不同型号需单独研发、厂商替换成本高的特点,因此,基于与客户的交互式研发,公司形成了独特的深度合作销售模式。
由于精密结构件产品种类繁多,每种产品均需要公司与客户进行模具和产品的交互式开发,在此过程中公司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公司在产品品质达到客户认可后,可逐步形成较强的客户黏性。以CATL为例,双方一同参与到新产品的研发当中,合作关系日益加深,交易额亦逐年上升。
公司以销售带动技术服务,以技术服务促进销售,注重客户对公司高效技术服务的依赖性,凸显公司的专业价值。公司建立了售后快速反应服务体系,常规问题在2小时内提供初步解决方案,重大问题由专门小组专题研讨,以最快速度解决,提升客户满意度,维系良好的客户资源。
公司凭借自身出众的技术实力、服务能力和产品品质吸引更多优质客户,通过与CATL、松下、LG、三星、中创新航等行业领先厂商的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核心客户示范效应,提升品牌知名度与产品信任度,带动其他业内优质客户资源不断向公司聚集。
VMI销售模式下,公司产品销售出库后,运输发货至客户,客户检验合格入VMI仓库,公司将库存商品转为发出商品处理。当月客户根据生产情况领用产品上线后,公司在月末或次月初与客户对账,确认客户当月上线数量、金额及VMI仓库库存,并根据客户上线数量及金额确认当月收入,同时将未上线的VMI仓库库存作为发出商品余额。
非VMI销售模式下,公司产品当月销售出库后,运输发货至客户,客户对货物进行验货并签收,月末或次月双方进行对账,公司根据客户签收的送货单,确认为当月的销售收入。
公司目前生产的精密结构件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类电池、新能源汽车及汽车等领域,经过二十八年的发展,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电池精密结构件和汽车结构件研发及制造商。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对终端电池产品性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池的使用安全性、电性能(包括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使用寿命、一致性以及成本等各方面。公司在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防爆设计、防漏液、壳体超长拉伸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拥有高精密度、高一致性的生产工艺,以及先进的冲压加工、拉伸加工、注塑加工和模具制造技术。公司主要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了包括安全防爆、防渗漏、超长拉伸、断电保护、自动装配、智能压力测试等多项核心技术,同时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制造生产精密结构件所需的精密度、一致性、高效性、灵活性等生产管理经验,使得公司的技术和品质管理能力达到国际水平,得到了众多高端优质客户的认可。公司锂离子电池精密结构件产品荣获了2021年全国单项冠军奖章,进一步加强了公司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市场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储能电池精密结构件、消费类电池精密结构件及汽车零部件,经营业绩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储能、消费类电子行业发展态势密切相关。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经营模式、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均未发生变化,与所属行业发展状况相符合。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业绩与驱动因素如下:
报告期内,公司一方面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持续增长,客户对公司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订单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公司深化降本增效,在成本挖潜、提升运营效率方面持续发力,助力实现利润水平的稳定增长。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38%;资产总额172.70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0.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07.76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65%。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动力电池结构件的技术要求将持续演进,向着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期待。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2.93亿元,同比增长13.41%,重点围绕提升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安全性、轻量化、可靠性、容量空间等方面进行持续研究创新,以及在其生产工艺等方面持续优化,并取得了阶段性研发成果。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拥有专利449项,同比增加78项。专利总数中,发明专利36项,其中韩国专利4项、日本专利3项、台湾专利2项、美国专利1项、英国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11项,其中德国专利10项、匈牙利专利9项、法国专利6项、日本专利6项、意大利专利3项;外观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力量之一。精密结构件是人形机器人实现其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涵盖了从骨架、关节到外壳的各个部分,目前是该产业及产品发展的关键时期。报告期内,公司基于在精密结构件方面的技术及制造优势,与台湾盟立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台湾盟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市科盟利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深圳市科盟创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拓展在人形机器人结构件方面的业务。通过各方的资源投入提升综合效益,进一步扩大整体的经营效益。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增加,特别是电动汽车销量的持续提升,促使动力电池结构件企业需迅速响应,产能布局与产能建设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报告期内,公司以自筹资金不超过12亿元在深圳市龙华区投资建设“深圳新能源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项目”,进一步扩张公司在国内华南地区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产能;与海外全资子公司匈牙利科达利共同出资不超过4,900万美元在美国投资设立科达利美国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建设美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开展美国业务的窗口,布局美国市场。在布局前述生产基地的同时,持续推进江西、湖北、江苏(三期)、江门等生产基地的建设及海外匈牙利生产基地的产能扩建进度,其中,完成江苏(三期)厂房建设,江西、湖北、江门生产基地部分生产线实现投产。随着新增生产基地的逐步建成投产,进一步提升公司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产能,促进公司产能逐步释放,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降本增效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关键议题,它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盈利能力,更关系到其长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业务流程,通过简化审批程序,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持续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加大自动化生产线的优化及投入,减少人工错误,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精益生产管理,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比如过度加工、等待时间、库存过剩等,在提高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降低经营成本。
报告期内,公司2021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第二个行权期期权已实施完毕。根据公司2021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设定的公司层面业绩考核目标及激励对象个人层面绩效考核要求,满足公司2021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第三个行权期行权条件。根据公司2021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公司为共计366名激励对象办理了第三个行权期1,519,500份股票期权的行权手续,可行权期限为2024年6月7日至2025年4月28日止。公司通过激励机制以及绩效考核体系,一方面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力和整体业绩,另一方面促进了组织内部的沟通、合作与创新,进而实现个人成长并推动公司的长期发展。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要变化,也未发生因关键技术人员离职、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影响的情形。
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高品质的生产能力、高效的研发和供应体系、优异的产品品质,吸引了众多高端优质客户,公司客户涵盖全球知名动力电池及汽车制造企业,如CATL、中创新航、特斯拉、松下、Northvolt、LG、三星、亿纬锂能、欣旺达、瑞浦兰钧、力神、蜂巢能源、海辰储能、远景动力、楚能、广汽集团等。通过多年的紧密合作,公司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已融入下游客户的供应链体系,深入参与其设计、研发和生产流程,以自身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与客户建立了互利互惠、高度信任的联系。公司凭借着与下游高端客户,尤其是国际领先客户一直以来的良好合作,树立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和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公司在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领域拥有较大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形成了优势资源的聚集效应,持续吸引更多国际、国内优质客户与公司展开业务合作。
公司系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供应商之一,也是国内最早从事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之一。公司在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居行业领先地位,自2007年起,就与新能源汽车厂商和动力电池厂商沟通,并开展研发,探索进入动力及储能电池结构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和技术经验,拥有高精密度、高一致性的生产工艺,以及先进的冲压加工、拉伸加工、注塑加工和模具制造技术,掌握了包括安全防爆、防渗漏、超长拉伸、断电保护、自动装配、智能压力测试等多项核心技术。此外,公司拥有强大的模具开发技术,持续自主开发了众多型号产品的模具。在终端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产品型号不断丰富的市场环境下,强大的模具技术可快速定制产品,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奠定了公司精密结构件业务扩展的良好基础。
公司开展与下游高端领先客户全程对接的交互式研发模式,以下游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通过融入下游高端领先客户的研发过程和研发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公司尽早确定在客户供应链中的地位,取得产品量产权,获取更多后续订单,保证未来的收入和经营业绩;另一方面,通过配合行业中优秀企业共同研发,获得了在本行业的技术先发优势,提升了技术创新实力。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拥有专利449项,同比增加78项。专利总数中,发明专利36项,其中韩国专利4项、日本专利3项、台湾专利2项、美国专利1项、英国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11项,其中德国专利10项、匈牙利专利9项、法国专利6项、日本专利6项、意大利专利3项;外观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在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安全性、一致性、可靠性、适用性和轻量化等高品质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保持公司在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行业的竞争优势。
公司顺应动力电池及其相关产业的经营模式和普遍规律,积极配套客户产能需求,在其周边设立生产基地,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深化客户合作关系。
公司目前各地子公司的布局及定位均体现了其本地化生产、辐射周边客户的战略部署,已在国内的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等锂电池行业重点区域均形成了生产基地的布局,有效辐射周边的下游客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能地域覆盖。此外,公司德国、瑞典、匈牙利海外生产基地,进一步满足了海外客户产能配套需求。公司通过为大客户就近配套生产基地的战略,一方面提高了对客户的高效服务能力,增强了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公司国内外子公司作为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支点,有效辐射周边的相关产业,形成了有利的先发布局,为后续业务的开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持续吸引临近区域的优质新客户与公司开展合作。
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对终端电池产品性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池的使用安全性、电性能(包括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使用寿命、一致性以及成本等各方面。因此,具备高品质的先进生产体系、确保国际高标准的产品质量控制成为与知名大型客户合作、承接国际转移新增业务的重要前提条件。公司不仅在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研发方面拥有突出的技术领先优势,而且在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制造方面拥有高精密度、高一致性的生产工艺以及先进的冲压加工、拉伸加工、注塑加工等自动化生产设备,公司优异的生产体系和生产设备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率。公司实施精益生产、柔性化生产及信息化管理等先进及智能化生产模式,拥有经公司国内外客户认证的先进生产平台,拥有包括日本、韩国等进口的全自动连续拉伸设备、高精密度冲压设备、复合材料摩擦焊接设备、激光焊设备、精密注塑成型设备、数控加工中心及精密冲压配套体系等在内完整的精密制造设备体系,以及包括非接触式测量仪、轮廓测量仪等各种精密测量仪器;并具备设备控制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的行业领先的生产管理能力,可快速制造满足国内外客户需求的高品质产品。
目前,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制造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技术要求提升、品质标准提高、产品型号增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等多方面要求,对于企业的制造能力、工艺品质、资金运用、技术实力、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经验丰富且具有前瞻性战略思维的管理团队尤为重要。公司主要管理团队、技术人员均在相关行业服务多年,其中董事长励建立先生、总裁励建炬先生等从事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及汽车行业精密结构件业务均超过25年,核心团队大部分成员从科达利创立初期就在公司服务,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在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品质控制、市场开拓等方面均拥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深入了解客户诉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很好地把握公司的新兴业务和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挖掘和实现新的业务增长点。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公司产品目前主要服务于下游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与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突发性事件仍有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若未来经济景气度低迷甚至下滑,将影响下游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公司主营业务的开展与下游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密切相关,未来如果相关产业政策发生调整或产业政策推动力度不达预期,导致下业对于公司产品的需求增速放缓,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公司积极关注宏观经济波动及产业政策的变化,分析变化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并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优化产品性能,持续推进自动化及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及良率,满足客户需求,以更好的适应产业政策调整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
公司产品主要原材料中的铝材、铜材等大宗商品,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较大,未来如果上述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将会对公司毛利率水平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若未来公司在生产经营及新增产能投产过程中,下游新能源汽
车行业增长不及预期,将出现新增产能无法有效消化情形,导致公司固定成本分摊增加。因此,公司毛利率存在下滑的风险。对此,公司一方面对于主要的原材料采购,如铝材、铜材等通过集中谈判,签订长期框架协议,对供应商进行动态筛选和淘汰,同时引入新的优质供应商,以确保公司原材料的高品质,提高公司材料采购方面的议价能力,保证公司材料采购的相对较低成本;另一方面,持续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开发力度提升公司产品的议价能力;同时,持续通过全面、深入的自动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及产能扩充等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业务,积极进行市场推广及客户合作,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产品供应保障等举措为毛利率水平提供保障。
公司实行重点领域的大客户战略,通过与大客户的紧密合作实现了公司的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且公司下游应用领域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份额较为集中,形成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的情形。若公司主要客户受行业政策或市场等原因使其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致其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大幅下降,或者公司与主要客户的稳定合作关系发生变动,均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公司一方面密切关注动力电池市场动态,积极开拓增量市场,发现和培育新客户,凭借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领域的领先优势快速抢占增长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公司将进一步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效率等加强客户服务稳固优质大客户,以持续保持公司领先的市场地位。
公司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自投产能扩张项目前期固定资产的投入如研发设备、生产设备投入资金巨大,又由于各项目产生经济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其产生的实际收益可能不及预期收益,因此在各项目建成投产后的初期阶段,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公司将通过持续完善自动化生产线,优化产品生产管理系统等各生产环节,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以降低产品制造费用,摊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
公司的产品具有高度个性化特征,同时又必须具有高安全性、一致性和可靠性。因此,作为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公司必须及时发现市场需求变化,必须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加强综合技术运用能力,保持技术创新优势,以满足客户需求,适应市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如果公司未来不能适时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能力减弱,将会面临无法满足客户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对此,公司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和发展,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团队,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及时准确把握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同时公司将紧跟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对相关前沿技术进行储备,以应对技术更新带来的替代风险。
公司近年业务情况发展良好,规模快速扩张,并且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自投产能扩张项目的实施,公司资产、业务、机构和人员将进一步扩张。若公司在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及财务管理等方面不能适应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管理制度等未能得到及时调整和完善,将对公司的高效运营造成不利影响,使公司面临一定的管理风险。对此,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将持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组织结构以及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加强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资金与成本管控、应收款项与现金流管理等,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做好经营环境分析,顺应行业环境的变化趋势,努力保持主营业务平稳发展。